那是小年夜的晚上,应该是一家六口的,但我们还没来得及回老家,只有爸爸、妈妈、我和小弟。如同过年了一般,摆了一桌子饭菜,杯子的酒已经满上了,就差全家人入席了。
小弟现在才十六个月,脸蛋白的那是谁见了都夸,小手······我总喜欢把他的手放到我的手背上,因为怎么看我都忍不住想笑,白白嫩嫩的,又小小的。其实别看我弟弟才十六个月,但他的脑子,那智商是一个三岁的孩子!别不信,平日里,支吾这个支吾那个,他什么都知道,比如拿个奶瓶,你只要说:“雨,你奶瓶呢?拿来我给你灌水。”他便立马蹬蹬地,俩小腿儿连忙迈,去拿水瓶放到你手上,指着暖壶嗯嗯。还比如说吧,你要带他出去玩,只要你一说,他便双手一伸,一个要你抱的架势。还比如······
一般来说,我们现在这一小家子,吃饭时,弟弟总是不入席,因为他一来,几乎没啥吃的了,都让他霍霍了,而他呢,总是呆在我妈妈身后的床上,给他一个碗,里面装了些吃的,让他边玩边吃。看着,他自己也挺满意的,全程都在自嗨的状态。碗里的吃完了就连忙拍着妈妈的背,嗯嗯地指着自己的碗。但是从他会叫爸爸、妈妈、哥哥起,他无论见谁都叫爸爸,特别是妈妈,他应该就是故意的,因为每次妈妈说:“我是妈妈,爸爸在那儿。”他总是咧嘴一笑。
这回,他又将碗里的一小点儿菜吃完了,连忙摇晃着妈妈的肩膀,嘴里发着小奶腔:“爸爸、爸爸、爸爸、嗯嗯······”妈妈又一如既往的说:“我是妈妈,爸爸在那儿。”明显可以看出妈妈实在是无能为力了。爸爸这时想到了一个好方法——让我叫妈妈,看看我小弟有什么表现,说不定一急,害怕我把妈妈抢走了就叫出来了呢!我咳嗽了几声润润嗓子,仿佛要干什么大事似的准备了一半天,最后真的不知道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声音——"妈妈”。“哦!”弟弟瞅了瞅我,又对着妈妈,指了指妈妈的嘴,一副正而八紧的样子摇了摇头,意思是让妈妈不要再答应。我又稍微有些颤抖的叫了声“妈妈”,觉得这句话非常陌生一样,“哦!”这回他有些急了,干脆捂住妈妈的嘴巴,用右手伸出食指,做出平日里我们告诉他安静的样子,这着实让人想笑,我和爸爸妈妈都乐呵呵的望着他,他那差异的大眼睛望着所有人。我幻想着他应该在想:咦——这人怎么回事,不是我叫妈妈吗?怎么他也叫,是不是要抢走我妈妈,不行!绝对不能让他抢走!
第三声,我叫的更吃力了。“妈妈。”“哦!”这回彻底急了,哇哇地大哭起来,妈妈见如此僵局,只好赶紧唬,只说了一句:“逗你玩呢!”他便识趣的不哭了。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证明他是一个高智商的十六个月儿童。
这看似是教导弟弟喊妈妈,可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。想想这么多年来,从那个吃着妈妈母乳,让妈妈照理一切的我,如今能分担家务,替妈妈干活,可我似乎忘记了 “妈妈”这个词,所以如今叫起来会如次吃力。想想“温暖”从何而来,并不是那红红的人民币换来的丰衣足食,而是那句意味深长的“妈妈”,那情切、干净、没有没有瑕疵的"妈妈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