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,他并沒有李白的潇洒豪爽,都没有陶渊明的悠闲自在,他的目光中好像仅有凄苦,心系祖国,他乃至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。说起杜甫,我乃至不肯提到他“诗圣”的头衔,在我眼里,他也是一位“心同老百姓,思寄中华民族”的爱国者。
忧国,是杜甫诗中的生命主杆,他的全部诗词作品中,大部分都表露出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感慨和凄苦。应对日渐衰落的唐代,应对千疮百孔的大唐官府土地,他含着泪下笔写出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昨天中华民族兴盛,而今天却破亡了,应对依然的江河,设想,是不是每个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来“感时泪”、满怀“恨别心”?杜甫就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,他因“国破而忧,因国盛而乐”。在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中,他“初闻泣涕满衣服”、“漫卷圣贤喜欲狂”。他开心,因占领“河南省”、“河北省”而开心。他的开心,不仅是自身的,也是归属于中华民族的。这类纯碎的开心,仅仅真心实意热爱祖国的优秀人才配有着。日常生活亦是如此,不用玩遍青山绿水,更不用兴盛利禄,杜甫开心的根本原因,仅仅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。
在杜甫日常生活的时期,是最黑喑的阶段。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,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痛苦不堪。全国各地官员,暴虐无声无息被压迫、盘剥老百姓。在这里水生物火爆的情况下,杜甫决然挑选站出去,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恶性事件,将怜悯、了解的观念潜移默化到每一句诗词中。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更是他观念的描述。《石壕吏》中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必!”官员的冷酷无情让杜甫恼怒却无可奈何,自身束手无策,只有凄苦地“独与老者别”。他也曾根据官运摆脱困境,无可奈何,政界污秽,造成 他屡屡贬官。最后,他挑选返回老百姓中去,以笔作枪,表达他对老百姓诚挚的怜悯。他平价,他想要与老百姓“同甘苦,患难与共”,好像他并并不是一位作家,更并不是一位本能够 官运亨通的“诗圣”。
今天,又一次翻阅杜甫句句戳心沉郁顿挫的诗词,对他的景仰溢于言表。景仰他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习惯淳”的宏大理想,更景仰他勇于揭秘和抨击黑喑、腐烂的无所畏惧和公平正义。
若说数千年后诗词作品不一定会流传至今,但杜甫的精神实质流芳百世。今,每个人安不忘危于中华民族,还恐中华民族不盛乎?
二年级:陈卓